圍棋是工具而非牢籠
同同,2005年3月18日生人,2011年8月27日取得業餘四段。
下面,我來跟朋友們匯報一下我家同同的學棋史、學習目的吧以及今後的發展目標,希望得到朋友們的批評指正。
我和老婆都是北京人,同同則是首都嚴格計劃生育政策下的犧牲品,沒有兄弟姊妹。從同同出生不久我們就一直擔心,小傢伙只是跟大人玩耍而沒有同齡玩伴,會不會對今後的心理成長不利?
於是,從孩子5個月開始,我們就給孩子報了親子班、感統課。我們看見同同在課上和同齡小朋友一同玩耍,很快樂。
同同兩歲多的時候,喜歡在家里和小區的地上到處塗鴉。我和老婆又想,要不要給同同報個幼兒美術班呢?湊巧,小區裡有個教學理念很前衛的幼兒美術班,於是報了,同同極喜歡。一周一次的課程讓同同很失望,老是問我們:
“怎麼還不上課啊?”
同同的畫也畫得非常好,不久就有幾幅畫被選送到某刊物登載。
之後,我們又先後給同同報了輪滑、游泳、跆拳道、武術、鋼琴、表演。。。。算了算,加起來有十幾個課程。
殘忍吧?我想說到這裡,有些朋友又要對我和老婆口誅筆伐了。不過且慢,先耐心聽我把話說完可以嗎?
先說我為什麼給同同報這麼多課程。
自從有了孩子,我就一直在思考我要培養他什麼,怎麼來培養?
最後我明白,無論培養他什麼興趣特長,都不如讓他有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好的習慣養成將受益終生——這也使我從自己的父親那裡學到的。
後來我還想,既然上帝把一個個小天使送到人間,那麼,每個天使都有他在人間的任務,他們的任務源於他們的與眾不同。也就是說,每個孩子都會有自己所擅長的方面。那麼如何來發現孩子們的特長並給他們提供發展成熟特長的環境和土壤,則是我們這些家長們的任務。
也許我和老婆不算聰明的人吧,我們用了一個很笨的辦法——一點點試。
怎麼試?報班。小孩子的課程並不是想有些大人想像的,教學基本上是按照幼兒的特點編制的,一般都是在快樂的遊戲中學習知識,這就是我和老婆給同同報班的原因。
我們的方法是,先帶同同去上一到兩節試聽課,無論我們喜不喜歡,只要同同喜歡就堅持上。一旦同同說不喜歡或者雖然嘴上沒說,但看著就不是很快樂,我和老婆一定會停止這門課的繼續學習。於是很多時候我們都是預交了一學期的費用,但是沒上幾節課就不去了,錢就真的打了水漂了。這樣的課程還不在少數。
書歸正傳,該說說圍棋課了。
無論同同上哪個班,都極好動,老師們都不止一次地讓我和好老帶他去看多動症。但是跑了幾家大醫院都被否定了,最後兒研所的大夫說,這是同同的性格。
我和老婆為此很苦惱,這麼好動的一個孩子,今後怎麼上學呢,而且,做事情不認真和缺乏專注力,不僅僅對孩子,也是一個人今後做事的大忌。
湊巧,一次帶孩子在社區花園玩耍的時候,某圍棋教室工作人員發給我一份傳單,讓我眼前一亮。我很喜歡棋牌遊戲,尤擅象棋。我和老婆一致認為,也許圍棋能對同同坐得住和提高專注力有幫助。
於是老辦法,我們帶同同去上試聽課,那時候,同同將近五歲。
圍棋老師一看孩子小,笑了,說:“先讓他聽聽看。”
一節課下來,圍棋老師用生動的老虎、兔子、狗熊等等故事給孩子們講圍棋,同同特別特別愛聽,課後非讓我們給他報名。可是圍棋學校老師還是建議我們過半年再來,孩子太小!
無奈我們的軟磨硬泡,最後拿出殺手鐧,“我們預交一季度的錢,如果孩子確實不適合,我們就不上了,剩下的錢也不用您退。”有了錢的誘惑,老師勉強答應了。
同同算插班生。其他孩子開課已經三個多月了,老師和我們都怕同同跟不上。但是出乎意料,同同不僅跟上了,而且不到一個月,成績就從班裡最後一名躍到中間的位置。到了寒假強化班的時候,居然進步到前三名。
在此期間,我們曾幾次詢問同同喜不喜歡,要不要繼續,都得到同同非常肯定的回答。我們也就高高興興的看著小傢伙在圍棋上面自覺著、努力著、進步著。
大約四個月以後吧,同同參加級位賽。2010年正月初五,同同順利通過五級的比賽,初六通過二級的比賽。
五月在石景山棋院組織的二級升一級比賽中敗北,好像是同月吧,在海淀棋院組織的比賽中勝利。
2010年7月17日,我生日那天順利晉升一段,8月18日在北京棋院組織的晉級賽中又奇蹟般地勝利,晉升二段。
時隔近一年,2011年7月同同才升到三段,8月27日晉級四段。
圍繞著同同和我們,誇讚的聲音不絕於耳,我們都有些飄飄然,甚至一段時間井底之蛙的想,同同是不是就真的是圍棋神童?要不要直接進入道場圍棋一生?尤其是這次奇蹟般的晉級四段以後,身邊的人呼聲越來越高,老婆也有些躍躍欲試,我反而變得冷靜。
競技體育是殘酷的,圍棋人生更是少數天才中的天才的舞台,笑到最後的寥寥可數。幕謝人散的時候,反思起來會不會有人生單調的傷感?再追本溯源,同同學習圍棋的目的是什麼?開發智力、培養做事認真的態度、提高專注力。顯然,學習圍棋達到了的效果,甚至可以說很成功。
說到底,圍棋可以算是一個工具,一個培養教育孩子極其優秀的工具。那麼我又有什麼必要把一個最初的目的變得極端起來,把一個工具硬生生變成牢籠,把一個還這麼幼小的孩子關進去,上把鎖?
所以我的觀點是,圍棋不能放棄,對孩子的各方面發展都極有好處。但是業餘愛好,關鍵時刻一定要給主課讓路。但也不能說死,如果有一天,同同真的自己選擇了圍棋人生,或者他確實是天才中的天才,環境和我們做父母的又如何能進行阻撓呢。到那時候也許我會相信,上帝派同同來到這人間,就是要讓他做一個圍棋天使。無論如何,孩子的人生掌握在他自己手裡,而不是父母。
這裡再佔用同學們一定時間,摘錄自撰小文《孩子不是葫蘆》的片斷:
這樣的差別在培養和教育上表現出來,就是“我要把孩子培養成什麼樣的人”和“孩子們自己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的差別。
這樣的差別還可以用比喻來說明。
現在很時興玩葫蘆。為了讓葫蘆長的品相端正或者長成種植者所希望的形狀,種植者們在不斷改進和探索一種技術,就是葫蘆還在萌芽狀態的時候就在外面套一個模子,模子的形狀千奇百怪,按照模子的形狀成熟後的葫蘆售賣價格也會很高。
有著“我要把孩子培養成什麼樣的人”想法的父母,其實就是在給自己的子女早早地套了個模子,子女只是這類父母的附屬品,已經不僅僅是生命的延續,更是感情、理想、思維、理念或者是夢的寄託和延續。子女,只是父母的專利產品,僅此而已,這樣的孩子們已經失去了獨立的人格、獨立思考的能力、甚至想像,他們今後的生活和世界是“我必須那樣活著”,而不是“我想怎樣活著”。
葫蘆不管按照什麼形狀的模子成長,都無所謂高興、願意與否,而我們的孩子們呢?我認為,不亞於生長在一種無形的精神囚籠之中吧。
不是有教育家提出來蹲下身子,用孩子的視角去看世界麼?我覺得還有些許的欠缺。蹲下身子去看,反映到眼底和大腦的世界也僅僅會刺激起身為父母、成年人的感受,這樣的世界還是“我們的世界”,不是“孩子們的世界”。
與其如此,我們不妨只去做一個門童,為孩子們提好行李,打開門窗就好,讓孩子們自己用眼睛去看、用身體去感受、用大腦去思考外面的世界,然後像雛鷹一樣飛向天空,無論風、無論雨、無論晴,讓他們自己去選擇自己的世界,自己的生活,無論精彩,無論無奈。至少,他們選擇的是屬於他們自己的世界,他們是世界的主角,而不是附屬品甚至犧牲品。
這樣是不是更好呢?
取材自棋聖道場首頁http://club.weiqi.tom.com/item_111_2020083_0_1.html
留言列表